活在别人评价,很难看见自己价值

图片 | 来源

为什麽我们常常不重视自己呢?我想原因之一便在于——我们非常在意「别人对于自己的看法」吧。

像是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「缺乏同情心」「不够忍耐」等等……,其实很多人都十分在意他人的评价。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,毕竟从小的教育就是会让多数人在意他人评价。

很多时候,我们会因为直接得到「缺乏同情心」、「不够忍耐」等评语;或心想「做那种事,别人会怎麽想」等情况,让人意识到「外来评价」。当然多半并非出于恶意,而是善意,只不过无论其意图为何,就结果而言,在成长的过程中,我们容易没有意识到自身是「感受的主体」,而往往认为自己是「被评价的对象」。

「过度努力」当然与这件事有关。因为「再怎麽努力都觉得不够的内心」就是身为「被评价对象」会出现的感受。

若将自己当成感受的主体,你就能够体会努力的快乐与成就感,因此会自然觉得「我已经十分努力」,而不会压迫自己。

有很多人是在「由他人指出不足之处」的方式之下被教育出来的。这样子的成长背景,很可能会造成「除非指出不足之处,否则人就无法成长」的迷思。然而实际上,藉由指出「不足之处」所能得到的结果,就只有「过度努力」罢了。若想真正自在地发挥出自己的力量,那种做法是行不通的。

「称赞式教育」的做法最近虽然也获得不少肯定,但是根据「称赞方法」的不同,有时也会导致「过度努力」。当你称赞对方时,将对方看成「被评价对象」,就容易得出使人「过度努力」的结果。比方说,因为获得「好成果」而受到称赞,就往往会让人觉得「为了下次也能获得称赞,必须更加努力」、「绝对不能马虎」等等。

然而,这其实并不是在称赞当事人,只不过是对于「获得好的成果」给予评价罢了。

同样是称赞,如果是说:「你很努力喔!因为这麽努力了,获得好成绩一定很开心吧!」这种称赞方式,由于会让人明白结果只不过是次要的,最重要是自己的努力受到尊重,因此受称赞者会认为:「不管结果如何,别人有看到我的努力,这样就已经很足够了。」

这种方法能让「感受的主体」有所成长,并接着形塑被称赞者身为人的核心主轴。

图片 | 来源

如果一个人所受的教育,只是「由身旁的人指出不足之处」。这种人就会将判断的基准放在「周遭眼光」而非「自身感受」上。

即便从自己的角度来看觉得足够,但相较于此,这些人更会优先考量:「从周遭人的角度来看,有『不足』的地方吗?」

因此,当别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时,比起「如果接受那样的事,自己会变得疲惫不堪」的直觉;他们更在意别人的评价,反而担心:「如果就这样拒绝他,会不会被认为很冷漠?」、「如果就这样拒绝他,会不会被当成是没用的人?」等等事情。而这种想法,也会导致「过度努力」,使得内心疲惫不堪。

别理会周遭人的眼光,用自己的观点看待事物吧。

以上內容摘錄自《用對情緒,可以幫自己療傷》(方言文化出版)

在感情裡付出一切,情人卻狠心離開;工作盡了全力,仍被批得一文不值;為家庭把壓力一肩扛起,但真的已經好累好累……。你是否也忍不住懷疑——明明那麼努力了,為何還老是被現實背叛?事實上,那些失控與壓迫,往往來自想要做「好人」的善心。而你的「過度努力」,也正害自己陷入標準過高的情緒陷阱……

進一步暸解本書內容:http://bit.ly/2Wvbzok

转载 | 哇噻!心理学

Comments are closed.